
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嚴益唯述評
10月初的國際比賽窗口期雖然熱鬧非凡,但中國足球卻格外冷清。
國家隊因為早早無緣晉級美加墨世界杯,加之主帥遲遲未定,這個窗口期甚至無法安排熱身賽。
而被寄予厚望的“05后一代”青年軍,也因無緣正在進行的U20世界杯,再次提醒人們——這種“冷清”或許還將持續相當一段時間。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浙江隊19歲的左邊鋒王鈺棟登上了《SCOUTED 50》榜單,為沉寂已久的中國足球帶來了一道微弱但真實的亮光。
中超聯賽在歐洲球探體系中的曝光度極低,而這份榜單以“球探視角”策展為特色——它并非單純的排名表,而更像是一次“未來12個月的觀察邀請”。
然而,中國球員的名字,并非第一次出現在類似的“未來之星”榜單上。
從2016年的單歡歡,到2017年的王佳豪,再到2018年的陶強龍——
這十年間,中國年輕球員三度被世界媒體看見,卻始終沒能被更高水平的球隊真正需要。
那些登榜時帶來的微光,終究未能照亮更遠的地方。

一、三次“被看見”的歷史(2016–2018)
2016年,《衛報》的《下一代新星榜》(Next Generation)收錄了17歲的單歡歡——他是北京國安鋒線的希望,也是當年首位登上中超的“1999一代”,這就是他入選的首要理由。
但隨后的旅歐與回歸,讓他的軌跡逐漸黯淡。
一年后,《衛報》又選入旅歐少年王佳豪;他出生于西班牙,在皇家穆爾西亞(Real Murcia)青訓成長,被視為“更像西班牙球員的中國人”。
然而這段留洋故事也沒能延續太久。
直到2018年,陶強龍的出現讓該榜單再次聚焦中國體系內的年輕球員。
“他也許能成為中國急需的射手。”常駐首爾的記者約翰·杜爾登(John Duerden)如此寫道。
此后五年,《衛報》持續追蹤他的成長——從河北到大連,再到武漢三鎮,他最終站穩中超主力,但未能完成真正的留洋跳躍。
登榜時的愿景,要兌現何等困難。
二、SCOUTED:一種新的“被看見”方式
與以往由記者推薦的《衛報》榜單不同,《SCOUTED 50》由球探、分析師與數據模型共同策展。這是一種新的“被看見”方式——算法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無偏掃描。
王鈺棟的入選,并非來自聲望,而是因為他在數據維度上展現出了驚人的能力。換言之,王鈺棟被“看見”,是通過數據模型的抓取,而非媒體記者的觀察。
這是一個更算法化的時代——它讓中超球員在曝光度遠低于日韓球員的情況下,仍有機會進入全球視野。
《SCOUTED 50》對王鈺棟登榜的官方解釋耐人尋味:“在通過 Stathead 監測 2025 自然年度各聯賽的過程中,王鈺棟在入選名單提交時,在所有 2005 年或之后出生的球員中,進球和助攻總數均排名第一。他在本賽季中超聯賽中已出場 22 場,打進 11 球,并貢獻 3 次助攻。我們期待在本賽季進一步觀察王鈺棟,也希望借此加深我們對中國球員在歐洲聯賽中可能表現的理解。”
顯然,王鈺棟這次“被看見”,多少帶著意外的意味——實在是進球太多,被數據模型“抓”了出來。
其實,《SCOUTED 50》對王鈺棟技術特點的認識仍然相當模糊,而其他入選者的登榜介紹往往擁有更具體的技術畫像,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
例如,本次榜單第46名球員、日本U20國家隊隊長市原吏音的入選理由中寫道:“他的領導才能十分突出,成熟的運動能力也同樣出色,此外,他還擁有對抗優勢,并且在組織進攻時展現出令人矚目的控球沉著。”同時,還展望了他轉會薩爾茨堡紅牛的可能性。
換言之,王鈺棟這次“被看見”,相比其他49名登榜者,他的技術畫像仍然模糊。
但這已經不再重要——至少,他已經被算法“看到”了。接下來的問題是:誰能真正“托起”他,讓他在更高水平的歐洲舞臺上,不只是“被看見”,而是“被需要”。
三、從“被看見”到“被需要”:離不開團隊托舉
陶強龍的五年追蹤給我們一個現實參照:被國際媒體看見,并不意味著被歐洲的球隊真正看中,被更高水平的聯賽需要。
榜單能提供一次推門的機會,卻無法決定球員能否走下去。真正的關鍵,在于能否憑借年輕的光環與良好的天賦“被看見”之后,在現代足球體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保持功能與角色的穩定。
王鈺棟如今在浙江隊的角色,正處在“從潛力替補到戰術功能球員”的關鍵階段。他已經在浙江隊三中衛低位防守的反擊體系中展示出稀缺的沖擊力與終結能力,但能否在留給他沖刺的空間更小、對抗更激烈的環境中保持穩定產出——
比如在高位合圍中的脫壓能力,與隊友之間短距離的傳接球效率,將決定他能否真正成為中國足球“現代邊鋒模板”。這,不僅需要王鈺棟自己努力,也需要未來教練給他更多技戰術上甚至心理上的托舉。
技術層面,王鈺棟的強項是第一觸球方向感,但對抗下出球仍不穩定。要讓他的速度具備可持續性,弱腳接球,強腳決策的快速轉換,以及在密集空間下的決策速度和精度仍有提升空間。當他的決策不再只憑直覺,而能更好地融入團隊節奏,他未來上升的空間就會更大。
心理層面,每一個“被看見”的年輕人都需要一個“可容錯的舞臺”,特別是當外部期待與壓力紛至沓來時,球隊內部能否持續給予信任與支持,對他的成長將起到關鍵作用。
從單歡歡、王佳豪到陶強龍,再到王鈺棟,
這些曾被世界媒體提到的名字,串聯起中國足球十年來最零散的希望。
他們都曾“被看見”,但并沒有真正在歐洲高水平聯賽中“被需要”。
除了個人因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在突破“新秀墻”的關鍵時期,
俱樂部層面缺乏足夠的戰術與心理托舉。
比如,《衛報》在介紹單歡歡這位“未來之星”時就曾隱約擔憂:
“唯一的問題在于,隨著越來越多高價且能力出眾的外援前鋒涌入中國,他的出場時間可能不會太多。”
后來的經歷,也印證了這份擔憂。
王鈺棟在本賽季獲得了俱樂部和球隊極大的托舉。
如果這種托舉能持續,并在技戰術層面不斷深化,
他就有希望腳踏實地地走出更廣闊的職業道路——
從“被看見”,到真正“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