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綺紅 49歲 藝術體操運動員
1992年榮獲全國藝術體操冠軍賽冠軍
現(xiàn)在的工作:深圳市體工大隊黨辦主任,兼任廣東省體操技巧協(xié)會藝術體操委員會主任、十五運深圳賽區(qū)執(zhí)委會藝術體操項目聯(lián)絡員
王綺紅的笑云淡風輕。
40年倏忽而過,當年那個為了“強身健體”選擇體操的8歲小姑娘,在深圳市體工大隊筆架山訓練基地度過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光。從17歲拿到首枚金牌,卻在1993年第七屆全運會預賽摔倒在賽場,巔峰時患病跌入谷底;再到成為教練、在行政崗位深耕,帶隊獲得2001年第九屆全運會冠軍,圓了未竟的夢想;如今,她在新的領域熠熠發(fā)光,又肩負起2025年第十五屆全運會藝術體操項目的競賽重任……她的人生她的經(jīng)歷,就是體育精神、競技底色和生命韌性的完美詮釋。
從容優(yōu)雅、松弛溫柔的笑容背后,是王綺紅的永不言棄,也是她對運動之美的堅持、執(zhí)著、熱愛。
結(jié)緣:黃泥地上的體操夢
緣起是1984年。8歲的王綺紅還不知道“藝術體操”四個字意味著什么,只知道“從小體弱多病,多鍛煉能強身健體”。接觸體操前,她也試過跳水、花樣游泳等多項體育運動。有個偶然的機會,她觀看了藝術體操訓練。體育館里,運動員們手持彩帶,旋轉(zhuǎn)、跳躍,“像在跳舞,但又比跳舞更美”。那一瞬間,她被這種美吸引了,心中好像有塊地方被輕輕點亮,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那時候藝術體操還未普及,訓練多在寒暑假集中開展,老師從集訓中挑選有潛力的孩子送往專業(yè)隊伍。1986年,10歲的王綺紅接到深圳體育發(fā)展中心(后更名“深圳體工大隊”)通知,背著簡單的行李來到這座年輕的、到處洋溢青春與熱切的城市。
那時的深圳太年輕了,體工大隊筆架山訓練基地體育館尚未建成,周圍的水泥地都沒有鋪好,訓練房是用鐵皮搭建的,十分簡陋。“進了房間汗就嘩啦啦往下淌,夏天就跟蒸桑拿一樣,在里面還要訓練、做各種動作,別提有多辛苦了。”說到這里,王綺紅微微一笑。
1987年,廣東省藝術體操隊與深圳隊合并,因省隊場地緊張,“省隊市辦”模式讓這支隊伍留在深圳。毗鄰的香港沒有藝術體操隊,卻對這項“流動的藝術”充滿興趣,王綺紅跟著隊伍多次赴港交流演出,站在舞臺上享受著臺下觀眾的掌聲,她覺得“自己練的不是簡單的跳舞,而是有音樂、有輕器械,藝術性很強,也是能讓更多人感受到美的事業(yè)”。
1990年,王綺紅被選拔到國家集訓隊。通過兩年的努力訓練,她第一次參加全國藝術體操錦標賽。“當時我是青少年運動員剛轉(zhuǎn)型到成年運動員,同批參賽的運動員年齡都更大,經(jīng)驗也多。”意外的是,王綺紅奪得了人生首枚個人金牌。
轉(zhuǎn)折:風雨后的堅守與傳承
1993年,骨腫瘤悄然入侵,將王綺紅從第九屆全運會預選賽拽下來,也結(jié)束了她的運動員生涯。1995年,經(jīng)過治療,放棄去深圳大學計算機系深造,王綺紅回到體工隊、回到熟悉的訓練館,戴著假肢成為市藝術體操隊教練。
“我因為身體原因,沒法像其他教練那樣做示范給隊員看,就自掏腰包買了臺便攜式攝像機,將隊員的動作捕捉錄下來指導,課外時間在電影和舞蹈表演中找靈感,融合進競賽的編排中。”王綺紅回憶,她和隊友何曉敏帶著隊員“搏命”,每天最早到訓練館,最晚離開。隊員們看到教練這樣,也沒人喊苦喊累。就這樣,這支重新組建的隊伍,在日復一日地堅持中逐漸成長。1999年全國錦標賽,她們拿下3項季軍;2000年,全國錦標賽與冠軍賽的集體全能金牌收入囊中;2001年,不僅蟬聯(lián)全國錦標賽集體全能冠軍,還摘下世界大運會五人棒、集體三繩兩球兩項冠軍——這是中國藝術體操在世界級大賽中的最佳成績,2001年全國九運會,她們又以近乎完美的表演奪得集體全能金牌,圓了王綺紅當運動員時沒能實現(xiàn)的夢想,那一刻淚水放肆地流……2004年雅典奧運會,王綺紅一手帶出來的陸穎娜、胡美等隊員,為中國藝術體操拿到了奧運集體全能第六名的突破。

從運動員到教練,身份的轉(zhuǎn)變讓王綺紅對“體育精神”有更深理解。在她看來,當運動員時,只需要每天周而復始地完成教練布置的任務即可。但教練員要對更多運動員負責,并且不只是單一的教練角色。“藝術體操運動員年紀都很小,需要教練全情投入,無論是訓練還是生活,要對她們給予有共情力的身心關懷。”訓練之余,她總像朋友一樣和隊員們聊天,聽她們說訓練的煩惱、生活的小事;也像家人一樣關心她們的身體,提醒她們增減衣服、注意休息。“我知道運動員的不易,所以希望她們不僅能練出成績、獲得榮譽,更能在體操里找到快樂,學會堅持。”
深耕:讓體育精神照進更多角落
2005年,王綺紅的身份又一次轉(zhuǎn)變——調(diào)任深圳市體工大隊辦公室副主任,分管工青婦工作。常年的訓練讓她對體育事業(yè)有更細膩的感知,行政崗位給了她更廣闊的平臺去踐行對體育的熱愛。
擔任黨辦主任后,王綺紅又把目光投向“深圳體育長遠發(fā)展”。此前,深圳體工大隊多從省外引進有基礎的運動員,雖能快速出成績,卻面臨注冊難、留不住人才的問題。“深圳有很多俱樂部和業(yè)余體校,藏著不少有天賦的孩子,我們應該從‘引進’轉(zhuǎn)向‘培養(yǎng)’,讓深圳的孩子代表深圳比賽,讓體育精神在本地扎根。”在她的推動下,體工大隊與本地俱樂部、業(yè)余體校建立長期合作,通過選拔優(yōu)秀苗子、簽約培養(yǎng)的方式,為深圳體育儲備大批后備力量。
2007年,王綺紅光榮當選黨的十七大代表。“我是個練體操、帶隊伍的人,卻能代表體育工作者發(fā)聲,這份榮譽是給所有為體育事業(yè)默默付出的人。”這次經(jīng)歷讓她更加堅定“讓體育精神惠及更多人”的想法——她兼任省、市殘疾人聯(lián)合會副主席,用自己的經(jīng)歷鼓勵更多人:“體育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贏得獎牌和為國爭光,更在于日復一日的堅持,在堅持中看見希望。”
2008年5月,北京奧運圣火深圳傳遞,王綺紅作為最后一棒火炬手,點燃了圣火盆。深南大道兩旁的歡呼聲此起彼伏,她內(nèi)心深深感動。“深圳肯定我對體育事業(yè)做的貢獻,也讓我感受到深圳的愛和包容。”
如今,王綺紅依然在深圳市體工大隊崗位上忙碌著。閑暇時,她會去基地訓練大樓看看,當初的鐵皮房已建成大樓,器械用具擺放得整整齊齊,孩子們的跑動跳躍,還是一樣鮮活的青春與汗水。

2025年,對于王綺紅來說更是忙碌的一年。十五運藝術體操項目在深圳市坪山體育館舉行。作為深圳賽區(qū)執(zhí)委會藝術體操項目的聯(lián)絡員,王綺紅又回到了起早摸黑、忙前忙后的節(jié)奏中,裁判席、記分臺、每一條動線甚至每個鏡頭,都在她宏觀又細膩的視線中,一分一厘落到實處。燈光散盡,她站在人群背后,笑意盈盈。
“我10歲來深圳,在這里經(jīng)歷過低谷,也在這里找回了人生的方向。”王綺紅常說,深圳給了她重新出發(fā)的勇氣,而她能做的,就是把這份勇氣傳遞下去——給年輕的運動員,給每一個在人生路上遇到挫折的人。她的半生,是與體操共生的半生,更是體育精神的生動寫照:不是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后總能站起來;不是永不迷茫,而是迷茫時,總能靠著熱愛找到繼續(xù)前行的方向。